富盛迎賓酒業(yè)
在中國歷史上,喝酒與人際交往永遠保持著微妙的聯(lián)系。中國人很早就掌握了釀酒技術(shù),隨之而來的就是酒文化,它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?!澳銇硗砹耍P酒三杯吧”,“三杯為敬,不然可不誠心哦”。為什么酒桌上會有連喝三杯的禮節(jié)呢?
何謂敬酒
敬酒也被稱為祝酒,是指在正式宴會上,由主人向來賓提議,提出某個事由而飲酒。古時候,人們在飲酒時通常要講一些祝愿類的話,有時主人和主賓還要發(fā)表一篇專門的祝酒詞。
祝酒的習俗由來已久,可以一直追溯到開始有歷史記錄的年代。幾乎每一種文化都有祝酒的說法,后來逐漸演變成今天帶有美好愿景的祝酒詞。中國的傳統(tǒng)禮儀向來是十分考究的,其中尤以敬酒之禮最為繁瑣復雜,敬酒的次數(shù)、快慢、先后都是有講究的。
何謂罰酒
“罰酒”是中國人敬酒的一種獨特方式,通常指多人飲酒時,未完成行酒令或因其它未完成事而敗者被罰以飲酒。
說到罰酒,我們常常聽到“敬酒不吃吃罰酒”的說法,尤其是在威脅對方時。這句話源自京劇《紅燈記·赴宴斗鳩山》,其中有一段話——“鳩山(威脅他)老朋友,要是敬酒不吃吃罰酒的話,可別怪我不懂得交情!”,后人也就沿用至今。演變到現(xiàn)在,“罰酒”的理由五花八門,遲到要罰酒,講錯話要罰酒,未完成約定要罰酒,游戲輸了也要罰酒,通常多帶有玩笑的意味。
敬酒為什么是三杯呢?
“連敬三杯”并不是隨口說的數(shù)字,據(jù)《禮記·玉藻》記載:“君子之飲酒也,受一爵而色灑如也,二爵而言言斯,禮已三爵而油油,以退?!边@便是古代飲酒禮節(jié)的佐證。
古人飲酒常常以“三爵酒”為禮。喝酒時,主人一定要先于客人飲酒,被稱為“獻”,這個禮包含了向客人暗示“酒里無毒”,可以放心飲用之意;主人喝完之后,客人也需要飲酒來回敬主人,稱為“酢”,也稱為“報”;最后主人為了勸客人多飲,自己必先飲以倡之,是為“酬”;之后客人也舉起酒杯暢飲,就是“應(yīng)酬”,以此來回應(yīng)主人的厚意。這“三爵為度”演變到了今天,就成了為了表達敬意,需要連敬三杯了。
另外,“三”在古代哲學中具有圓滿之意,所謂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一直到現(xiàn)在,幾乎每一張酒桌、每一次酒席,敬酒、罰酒都以三杯為度。
關(guān)于“罰酒三杯”的由來
“連罰三杯”的典故出自三國時期,劉備、關(guān)羽、張飛相約在某一天喝酒,關(guān)羽有事就遲到了。入席的時候,張飛已經(jīng)是三分醉意了,張飛就斟了一杯酒遞上去:二哥敬你一杯,算是對你遲到的懲罰。關(guān)羽知道自己理虧,就一口將酒喝了。張飛再次斟滿一杯酒:這杯是為了我們兄弟的情分。張飛緊接著又斟滿了一杯說,二哥,剛才我已經(jīng)敬大哥一杯,現(xiàn)在該你了。隨后張飛就笑著對劉備說:大哥,今天二哥來遲了,被我罰酒三杯,以后咱們就立一個規(guī)矩,凡事喝酒來遲的人,就罰酒三杯,如何?劉備點頭說好 。此后便一直有了遲到罰酒三杯的說法,并流傳至今。
古人講究三爵即止,喝酒有度,因此罰酒三杯表示充分的道歉誠意。古往今來都不提倡過度飲酒,罰酒也只是起個警示的作用,三杯即可,不宜過量。
到了現(xiàn)代社會,酒桌上的連喝三杯已經(jīng)成了酒友們用來調(diào)節(jié)氣氛或者是勸酒的一種說法了。罰酒三杯甚至已經(jīng)成了一種勸酒的方法,其實并不提倡這樣做。因為飲酒過快有傷身體,好酒還需慢慢品飲才是。